当前位置:化工图书网情感金默玉:“末代格格”的跌宕人生
金默玉:“末代格格”的跌宕人生
2022-09-13

2014年5月26日,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在北京逝世,享年95岁。作为大清朝肃亲王善耆的幼女、川岛芳子的亲妹妹、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,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:4岁时父母双亡,靠21个哥哥和16个姐姐抚育长大;她留过洋、享过福,也坐过牢、吃过苦,后来嫁给了我国著名书画家马万里,并打拼成了北京东方研修学院、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董事长。这位命运多舛的末代格格,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人生?

个性飞扬,“海归格格”偏要抛头露面

金默玉,原名爱新觉罗·显琦,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旅顺,她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肃亲王善耆38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是川岛芳子的亲妹妹。

整个童年,金默玉都在旅顺的宅邸里度过。虽然当时已经没了皇帝,但在那个大宅院里,前清的礼仪还沿袭着。她们落座时得规规矩矩,只能半个屁股在凳子上;跟别人说话要慢慢把头扭过去,以耳朵上的坠子不能有任何摆动为标准;吃饭时,女孩子们更不能表现出狼吞虎咽的样子,尤其是在宴会上,金默玉和姐姐们从不会去夹远处的菜,那种不雅观的事情通常由奶妈代劳;逢年过节,一定要以标准礼仪拜祭祖宗牌位,向同族长辈请安的时候,也是一丝不苟。

1922年,56岁的善耆暴病而死。几个月后,他年龄最小的四侧妃也因病逝世。就这样,4岁的金默玉在一年间父母双亡,加上亲姐姐金璧辉(川岛芳子)自小去了日本,她只得由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们抚养。

金默玉小学在旅顺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就读;13岁赴日本贵族学校——女子学院读书;高中毕业后,被保送至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学习。

刚满19岁,金默玉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,她希望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,或者歌唱演员。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:一个王府格格,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?

1937年,中国全面抗战,金默玉从日本辍学回到了北京。不久后,她瞒着家人找到一个职位:在一家日本人开的钟表公司当顾问,薪水很高,又不用坐班。

这位有些叛逆的肃王府十七格格,烫了时髦的卷发,眉毛描得细细的,穿着碎花旗袍,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。19岁生日那天她拍了一幅照片,依然穿着旗袍,却剪了一个短短的男式头发,只是为了玩起来方便。那时她喜欢骑马和打网球,都是当时最时髦的运动。

这张照片曾经被照相馆放大了放在橱窗里,她的一个哥哥无意中看到了,震怒:格格的照片怎么可以随便挂在外面让人看!照相馆的人知道这位姑娘原来是肃亲王家的格格,赶忙用镶金的相框镶了,恭恭敬敬抬了送到肃王府里来。

那段时间,应该是金默玉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薪水还没发下来,就被她预支光了:亲戚朋友们上公司来买东西,一律挂她账;女同事们下班了,金默玉请她们去吃西餐。到了月底一算,她反而欠公司的钱。那时金默玉做梦也想不到,有一天,她要靠给人打毛衣来维持一家9口的生计;有一天,她吃一碗面,都要在心里飞快地计算。

身陷大牢,含泪与画家丈夫离婚

1940年,哥哥们离开了京城,但金默玉没有跟着去。她觉得“家里的男人们都太不成器”。几年下来,肃亲王的产业在这些哥哥们手中败落下来,房产一点一点被变卖。到1949年哥哥们从大连去香港时,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只有100块钱。她却要用这笔钱去喂养9张嘴:除了她自己,还有大哥的四个孩子、二哥的两个孩子,大哥的老保姆和保姆的女儿。

为了维持生计,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:钢琴、地毯、沙发、皮大衣、留声机……由于根本不懂市价,一大堆皮衣还卖不到一件衣服的钱。昔日的十七格格还织起了毛衣出售,三天织一件,但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。此后,她还开过洗衣坊,用上好的肥皂,一个月下来,买肥皂的钱比挣的还多。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,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着问:“钱什么时候给啊?”

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,金默玉开起了饭店。那年一个哥哥到了日本,给她和6个孩子寄回了一笔生活费。斟酌再三,她在自家租来的院子里开了间西餐厅,结果没人上门。

后来金默玉改开四川饭馆,“北京当时有40万四川人,这家四川饭馆一下子火了起来。虽然没赚多少钱,但至少吃穿不再发愁了”。两年后,饭店被公私合营,她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,每月拿60元工资。金默玉回到家里,开心得哼起了小曲。

1954年秋天,在一位画社老板的牵线下,36岁的金默玉与画家马万里相识相爱,并很快举行了婚礼。但没想到,风暴那么快就到来了。

1958年2月,离当年的春节还有5天,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,开始了她15年的牢狱生活。唯一的罪名,就是她的出身:“肃亲王的女儿,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,在那个年代,这足以让我致命。”妻子的入狱,让马万里濒临崩溃。为了不连累丈夫,监狱中的金默玉含泪申请了离婚,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。

可马万里并没有因此躲过“文革”的迫害,金默玉入狱的第14年,饱受迫害的马万里在等到平反通知书仅仅几个月后,就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而金默玉在监狱农场的15年,像所有想摆脱出身阴影的人一样,她试图用拼命劳动来洗刷掉自己身上“十七格格”和“川岛芳子之妹”的烙印,以至于9节脊骨因劳累过度坏损,“天气稍一阴冷,浑身都难受”……1973年,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,成为一名农场工人。

1975年冬日的一天,金默玉正在用一把比她还高的大铁锹,在农场费力地挖着苹果树下的冻土,手掌流血了,她也不做声。此时,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,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。他拿来药和纱布,替金默玉包扎好了流血的手掌。在这个实心汉子的追求下,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。

老骥伏枥,晚年成为爱心教育家

1976年,跟丈夫回上海探亲时,金默玉病倒了。她的病历上写着“脊椎骨质增生、骨髓炎、腰肌劳损”。农场给她办了病退,每月工资降至19元2角。